如何做好电视时政新闻的拍摄与报道 徐雪峰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时政新闻主要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重大会议,主要领导人的考察调研、会见等。时政新闻记录领导言行,透射大政方针,涵盖国计民生,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密切关注。它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视手法,记录重大历史事件,表现领导形象,解读时事热点。
一、熟练运用拍摄技巧
(一)会议新闻。在拍摄会议时政新闻时,记者拍回的图像构图要具有美感,色温要准确,画面要清晰,要具有现场效果声。在拍摄过程中,记者认真选择拍摄角度,将会议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拍全。同时,拍摄的画面要成组成套。
1、会场全景镜头。拍会场全景时,尽量不要拍到很多人头部,以免影响画面美观,尤其要避开一些头发稀疏的人在画面里。可调整主席台和台下人员的比例,让主席台更醒目些。主席台和整个会场的画面一定要饱满,尽量避免会场的照明顶灯、廊柱等与主题无关的杂物进入画面。
2、要拍好领导特写镜头。在有较多领导出席的活动中,最高级别的领导要拍胸部以上左、中、右三种角度特写。领导特写画面中尽量排除并排坐的其他人。画面要饱满,主体突出,主要领导人要求有正面、左右侧面。
3、台下参会人员分切镜头、由主席台摇到听众席的镜头、听众席的全景。特别要注意的是画面中不要出现打哈欠、睡觉、揉眼睛、喝水等杂乱无序的动作。
(二)会见新闻。在拍摄省领导会见时要注意的是,要有每个领导倾谈、聆听的特写,取景方面,拍摄领导和被会见人时尽量选取稍侧面方向的机位进行拍摄,即通常所说的正左和正右方。特别要注意的是拍摄前要有预见性和判断性,精彩瞬间一旦错过,无法弥补。
(三)考察调研新闻。拍摄省领导的考察调研活动是最考验摄像基本功的时候。在拍摄省领导考察调研的时政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现场气氛、现场同期声的捕捉。第二是细节的捕捉。因为领导最不经意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最出彩的时候。第三是新闻的采编中一定要有一些长镜头,特别是重大历史性事件的直播。镜头记录的瞬间,将留给历史。我们必须让这些镜头更流畅、更舒展,以充分展示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这样才有冲击力、表现力、感染力,才能更客观。
二、时政新闻文稿要求
时政新闻文稿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要准确、清楚、无误,时政记者要以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缜密的分析能力从大型会议、领导调研等时政新闻中挖掘出亮点与精彩之处,要了解重大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时机,为事后的跟踪报道赢得空间和时间。
(一)抓住会议的重点。会议新闻的责任之一是正确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对重要会议中全篇报告可以抓住要点分门别类地择出多条新闻,采取化整为零的报道方法;对于非程序性的会议新闻报道,要摸准读者对会议新闻的需求心理,努力采访到同观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
(二)会议报道要抓典型。典型报道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方面,是沟通情况、传播信息的一个渠道。在各种会议的讲话发言中都可能发现真实感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如果抓住这些典型做会内会外的采访,从会议中选取一两个闪现时代精神的亮点,就能写出较有影响的典型报道。
(三)会议报道尽可能短一些。新闻稿要短下来,并且做到短而有内容。一是浓缩法。即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会议内容,用最概况、最简练的文字加以概括。二是淘金法。即把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或最新鲜的问题,像沙里澄金一样淘出来。三是分解法。有的会议做一般宣传则效果不佳,而从中分析梳理出一些政策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都可以拿来为整个会议报道增色。四是变型法。把“会议指出的东西”,化为若干受众乐于接受的新闻;把“会议认为的东西”,化为同受众以心换心、以话引话、以情动情的平等交谈;把“会议强调的东西”,化为有形有情有效的服务性信息。五是筛选法。会议往往有典型,有的会议其实是典型的“富矿”,其中不难筛选出一些精品,有时也可以获取一些线索和端倪,进一步跟踪采访,使之更为充实、丰满、可用。
(作者单位:晋中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