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伟大长征精神中汲取文化自信

视频 光华台 2017-02-07 00:53:38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历史照映现实,以往事指导当下,针对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温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于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加强自信,奋发图强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征精神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更开放、更宽容的生命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总书记用四个“伟大远征”,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内涵及其历史价值进行了深刻揭示。这四个“伟大远征”,不仅从政治高度揭示了红军长征的政治理想,而且从文化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命的崇高表达。

长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军事遗产和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广大的群体为了某种信念能够让生命经受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样的检验。以色列老军人武大卫在重走长征路之后说,“走长征路,是我一生中最大最重要最珍贵的选择。这不是一次旅游,而是一次人生价值、战争价值的学习之旅。可以说,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的绝唱!今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事了。”可见,长征是大史书与活教材,是对任何一个经历此次远征的人的人生价值与战争价值的检验。 

正像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四个远征”那样,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秉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在个人生命之上赋予了一种崇高的人类理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就是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而把为了民众和依靠民众作为胜利之本,正是其对于生命的社会价值和集体力量的优先抉择;从开创新局面来看,红军长征显然是一次人类历史上关于生命的创新之旅,是总书记所赞扬的“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和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 

长征精神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不是为一己之私而存在的,他们的生命价值,超越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任何一个党派,因而是中华民族在上世纪30年代最先进的生命观,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更开放、更宽容的生命思维高度,是对中华民族未来何以“化成天下”的更真实的思考和解读。 

二、长征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文化基因 

纵观长征历史,长征精神的淬炼主要源于长征路上的三大斗争,即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斗争,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和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正是这三大斗争实践,厚植出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文化基因。 

1.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与中国大地上最恶劣、最艰险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红一方面军以翻越夹金山,红四方面军以翻越党岭山,红二方面军以翻越从中甸至乡城的系列雪山,牺牲的指战员为最多。过草地是长征途中所遭遇的最大的自然险阻。三个方面军都经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牺牲的指战员更多。但是,即便如此,红军依然坚定地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用生命书写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气概,从而在革命者身上埋下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种子。 

2.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国际国内反动势力斗争,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华民族情怀。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这些一次次的斗争集合起来看,它所指向的战略目标,不是为了解决红军求生存的问题,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中华民族利益的高度,追寻中华民族前途是走向黑暗还是走向光明的大问题。站在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大背景下考察,红军长征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形势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北上抗日”这一长征初期主要从政治上考虑而提出的策略性口号,最终必然要转换为红军长征的战略目标,这一民族视角,赋予红军长征无可比拟的民族气势和民族大义。 

3.与党内“左”右倾思想斗争,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长征途中,围绕党内“左”右倾思想斗争,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一是与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以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重要。二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从两河口会议,俄界会议,阿坝会议到卓木碉会议等对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错误进行了尖锐斗争。 

在诸多会议中,尤以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最为关键,这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这些会议的成果表明,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全党的空前团结、红军的空前团结。没有这种思想上政治上的大团结,中国革命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经过长征的千锤百炼,我们党在思想上不断成熟,成为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中国革命赢得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 

正是在长征这一血与火的革命实践和斗争经验中,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地位,以至于后来在延安时期不断地走向成熟,最后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长征精神鼓舞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永远不忘初心矢志奋斗 

习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他强调,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必须保持理想信念坚定、思想理论坚定,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心中有人民,行动有方向。我们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 

为此,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做到:一,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勇于站在时代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自觉肩负起传承革命传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二,学习好、阐释好、发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把红军将士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毅力、鲜血和生命、奉献和牺牲诠释的红色基因传承好,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三,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无畏的理论勇气、扎实的研究成果,为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智库成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