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新闻报道的正负效应

财经 光华台 2016-12-22 08:58:27

论社会新闻报道的正负效应 (2010-06-08 19:18:20)

标签: 受众 社会新闻 新闻报道 新闻媒介 丛飞 杂谈 分类: 新闻/学习/理论/案例

论社会新闻报道的正负效应

延利纳

一、 社会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

在当今着信息纷繁复杂、多样化的时代,社会新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遍布大街小巷。它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关注着普通受众的命运,谱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百态。

社会新闻内容概述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等主要内容,它与受众日常的生活、利益、兴趣密切相关。社会新闻是相对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新闻而言的,更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它触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方面,包括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奇特景观和异常现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生活千姿百态、复杂多变、数不胜数,涉及到受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与社会中的组织、家庭、个人有密切的联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2005感动中国人物”中有这样一个歌手,有这样一个志愿者,当他自己还没有当父亲的时候,他就用父亲那样的眼神看着那么多的孩子,孩子的眼神让他心动让他行动。他的名字很让人产生这样联想,他叫“丛飞”,“丛”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站在大地上需要互相帮助,互相温暖。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他是一位真正的无私者,真正的忘我者,把爱传递给别人,不计较别人爱的回馈。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失学儿童,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自己生命。“丛飞在十年间坚持资助别人,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要知道这十年间正是中国社会拜金盛行的时期.当被问到怎样来寻找平衡时,他回答说他真的觉得快乐,他能体会到生命的东西,够感动中国了吧。”这段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丛飞“2005感动中国人物”时的解说词。这样的人物报道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才真正地发挥了新闻媒介的宣传教育作用。

通过人物事实的报道,不仅传递了新闻信息,在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而且将正确的立场、观点、倾向寓于事实之中,使受众受到启发和教育,并通过对信息内容以外更深层意义的过滤、剖析、研究,体现倾向性、思想性,引导受众冷静而理性地思考。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会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

无论是出于何种心理,受众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往往是建立在自身能理解接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受众为圆心画圆,离圆心(受众)越近的信息越容易为受众所接受。社会新闻较之其他政治﹑经济类的新闻来说,离受众的生活更加贴近,所以被受众所喜爱是显而易见的。而受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使得社会新闻在采写角度上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更加有人情味。只有百姓身边的,才是百姓最关注的。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报道更是如此,它可以与受众心灵达到高度的共鸣。

新闻媒体正是利用受众对伦理道德新闻的敏感度,加大力度报道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新闻,为了吸引住受众的眼球,部分新闻工作者甚至违反新闻职业道法规,来达到他们宣传的目的。这样不仅损害了受众的利益,还使得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社会认知程度降低,更不利于新闻媒介的正常运行。

受众的好奇心。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除了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需要外,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这时,社会新闻就在吸引受众上有着比其他新闻更多的优势。趣闻逸事之类的新闻更能满足受众茶余饭后的谈资需求。

受众对于身边事物的关注。“一个普通人所最感兴趣的是它自己,其次就是它的邻居。”(弗雷德·弗德勒)[1]。这充分说明了受众对身边事物关注的程度。而社会新闻恰恰能够迎合受众这方面的要求,它较软新闻有着更强的贴近性,无论是性别、年龄、职业,还是地域、经历、生活习惯,受众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身相近的东西。这是社会新闻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社会新闻所具有的传通性大,民间性强,人情味浓,涉及面广等特点让社会新闻距离受众的生活更近,也和受众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受众的窥私欲。窥私欲是人们所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基于这种心理的驱使,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其他人的非公开的生活和行为。而社会新闻越来越趋向于关注一些“背后的故事”,这使得受众给予社会新闻的关注较给予远离受众基本日常生活的经济、政治新闻的关注要多。尤其在电视社会新闻和网络社会新闻中,受众窥私欲的满足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某知名企业经济问题的曝光;某明星生活隐私的公开;某法律事件具体真相的调查;某种现象背后实质的反思,这些都切切实实地迎合了受众窥私的心理。而电视社会新闻中常用到隐性采访的方式也使受众有了偷窥的快感和满足。

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现象、社会风貌、社会生活、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趋向、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报道,它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覆盖范围广、感人生动性强、贴近受众生活、故事趣味性强、包含丰富的知识等特点。

社会新闻的报道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人们在茶余饭后的闲谈聊天中便常常夹带许多社会新闻。包含有人情冷暖、恋爱、婚姻、家庭、风土人情或自然地理景观等话题,经常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所津津乐道。可见,社会新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具有天然的大众化特征。 在这里社会上的真假、善恶、美丑兼收。

社会新闻通过报道社会中某个个体的行为、事迹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用情感化人,软中有硬,树立榜样,用情教育人,选取感人故事,渗透浓浓人情。 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大有用处,在报道中,适当地发挥的作用,能使社会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受众,用丑恶事物的恶劣危害教育读者。可以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成为人们前行的强大动力。重视在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渗透,可以使社会新闻成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武器。

根据受众的心理分析,与受众自身密切关联的事越能激发其读者关注的欲望。比如近几年,医患矛盾、药价过高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因为它与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有联系。还有在地域、文化程度、生活背景等各个方面上的接近,都会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事有时虽小但息息相关。

社会新闻的现场感、视觉化被读者视为报道是否成功的标准,同样一条社会新闻,已不能只注重报道事实了,现场感、视觉化越来越被读者看重,在这种情况下,“故事化”无疑是新闻报道形象化的一种很好手段。讲故事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捕捉细节,从而增强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社会新闻充满人情味。善于用故事化的手段报道新闻,即以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来突出社会新闻的细节、现场感和趣味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也在日渐增加,为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强烈追求,新闻媒介肩负着必不可少的责任。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不仅依靠教育,还需要媒体的积极引导。社会新闻报道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有了社会新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决策就更加具有科学性。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论社会新闻报道的正负效应2

后一篇:谈谈报纸新闻评论标题的修辞格艺术3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论社会新闻报道的正负效应2

    后一篇 >谈谈报纸新闻评论标题的修辞格艺术3